1)第三十九章 朱元璋的重视,传习录出世_大明:我朱柏,能有什么坏心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华殿。

  朱柏送完奏折回来,坐在龙案一旁。

  “父皇,弹劾奏折都给十二弟送过去了。”

  龙案前的朱元璋,闻言放下了手里的奏折。

  好奇地问道。

  “怎么样,这小子害怕没有?”

  朱标摇摇头。

  “父皇,十二弟不但没有怕,估计心里还在想着。

  怎么报复回去呢。”

  闻言的朱元璋只是一笑。

  “不愧是咱的皇子,初生牛犊不怕虎。

  不过那些大臣,也不会和一个九岁的孩童,过于计较。

  否则他们的脸面可没处放了。

  这事两三天,也就过去了。”

  说完朱柏后,两人谈起了正事。

  朱元璋凝重地问道。

  “标儿,你对这科举案怎么看?”

  朱标闻言,正色说道。

  “父皇,儿臣查了都察院和翰林院,他们都没有问题。

  那此次科举,问题只能出在考生。

  儿臣觉得,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朱元璋抱着考校的意思,点点头说道。

  “说下去。”

  “父皇,首先是地域。

  科举的都城在南方,江南的士子只需要数天就可以到达。

  远一点的,也不过十几天的路程。

  但若是北方的士子,那就需要一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赶路。”

  这个原因,朱元璋也想到了。

  可他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朱标继续说着。

  “其次还是山東二贤,因为他们的死。

  有不少的北方士子,消息闭塞,误解朝堂政令。

  山東一地,本就是科考大省。

  士子惶恐不安,哪里肯来科举?”

  朱元璋点点头,不过他依旧不觉得。

  这是此次科举案的主要原因。

  “标儿,你说的这些。

  前几年科举也存在,但也不至于一个北方士子都不榜。”

  朱标稍稍沉思,随即继续说道。

  “父皇,十二弟方才倒是和我说了一些现象。

  他说在阅卷的时候,可以看到不少心学的句子。”

  听到这话,朱元璋才重视了起来。

  “心学?是柏儿弄出的那个?”

  朱标点点头。

  “父皇,正是。

  如今的翰林院,心学颇为流传。

  考生既然能借此讨好阅卷翰林,也就能找到主考官宋濂往年所做的文章。

  根据其文章内容和文风,提前准备考题。”

  朱元璋这个时候,才想明白。

  幕后之人是如何做到,不参与科举,而操纵科举的。

  利用信息优势!

  “标儿,你说的在理。

  可宋濂何许人也,做到这一切可不容易。”

  朱标猜测道。

  “父皇,我和十二弟都怀疑。

  朝中有人故意做成此事,目的是试探父皇。”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才满意的点点头。

  太子能意识到这一点。

  那他也放心,以后太子不会被朝臣蒙蔽。

  同时对朱柏,也高看了几分。

  “不错,标儿,你和柏儿猜的很对。

  这事一般人可做不到。

  你继续说说,幕后之人是谁?”

  朱标摇摇头。

  请收藏:https://m.wudu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